类别:影视 / 日期:2022-12-01 / 浏览:1728 / 评论:0

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是那个特殊的十年前后,国内拍摄的电影很少,有人统计故事片一共只有55部。算起来真的不多,平均每年五六部而已。

正因为拍摄发行的影片很少,很多电影就会在电影院或者大操场上反复放映,也使得一些影片知名度很高,几乎妇孺皆知。

这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春苗》、《海霞》、《创业》、《决裂》 、《青松岭》、《艳阳天》、《侦察兵》、《金光大道》、《激战无名川》、《闪闪的红星》,等等。

这其中,《春苗》、《决裂》这类特殊题材的电影,公映后都会引起一阵轰动,成为政治斗争的风向标。作为普通人或者孩子们来说,关注点不在这里,他们会发现《春苗》、《海霞》、《青松岭》和《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很好听,因此也就会流行很长一段时间;还有电影中的反派人物往往比高大上的正面主角更出彩,令人记忆非常深刻,比如《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决裂》里高谈马尾巴的功能和非洲斑马的教务主任等等。

这个时期,也重拍了一些经典的老电影,比如《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年青的一代》等等,这类影片,故事情节基本没有多大改动,只是影片从黑白的变成彩色的,有些改成宽银幕,人物对白更加纯正标准,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原版黑白片淳朴的味道。好在这些翻拍片大多都是战争题材,比较符合孩子们的口味。印象中,1974年重拍的《渡江侦察记》很不错,看过很多遍,其中那个国军情报处长,简直活灵活现,演得太有味道了。

这段时期,戏曲搬上银幕的很多,尤其是京剧样板戏。比如1965年的《红灯记》(京剧),1970年的《智取威虎山》(京剧) 和《红色娘子军》(舞剧), 1971年的《沙家浜》(京剧) 和《白毛女》舞剧) ,1972年的《海港》(京剧) 、《龙江颂》(京剧) 和《奇袭白虎团》(京剧) ,1973年的《半篮花生》(越剧),1974年的《杜鹃山》(京剧) 、《平原作战》(京剧) 和《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 ,1975 年的《草原儿女》(舞剧) 、《渡口》(河北梆子) 、《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 、《拣煤渣》(淮剧) 、《人老心红》(淮剧) 和《沂蒙颂》(舞剧) ,等等。

至于不是很出名的影片,有《红雨》、《阿勇》、《金锁》、《反击》、《同心坝》、《战船台》、《小螺号》、《枫树湾》、《锁龙湖》、《牛角石》、《车轮滚滚》、《烽火少年》、《黄河少年》、《江水滔滔》、《碧海红波》、《长城新曲》、《长空雄鹰》、《雁鸣湖畔》、《山村新人》、《开山的人》、《园丁之歌》、《海上明珠》、《雷雨之前》、《钢铁巨人》、《青春似火》、《峥嵘岁月》、《山里红梅》、《芒果之歌》、《南海长城》、《第二个春天》、《沙漠的春天》,等等,这些影片很多人甚至看都没看过。

我模糊记得看过的,有《一副保险带》、《难忘的战斗》、《沸腾的群山》、《阿夏河的秘密》、《向阳院的故事》、《欢腾的小凉河》 、《无影灯下颂银针 》、《艳阳天》 、《节振国》、《火红的年代》、《南海风云》等等。

说到那个年代的电影,一定不能忘了译制片。译制片大多是战争题材,而且枯燥的说教和煽情段落比较少,所以节奏紧凑,场面激烈,备受大家喜爱。

这其中朝鲜片是最多的,有 《在灿烂的阳光下》、《高山之鹰》、《大地的儿子》(二、三集) ,《一个战士的故事》、《血海》(上下集)、《在铁道线上》、《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空中舞台》、《秃鲁江畔之花》、《轧钢工人》、 《永生的战士》、《轧钢工人》、《火车司机的儿子》、《一个护士的故事》、《三妯娌》、《延丰湖》、《为了新的一代》,等等。经常看的片子有《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 、《原形毕露》等等。

越南片有《森林之火》、《战斗在继续》、《火》、《前方在召唤》,经常看的有《琛姑娘的松林》、《回故乡之路》。

当然还有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的译制片,也是经常看的,比如《第八个是铜像》、《海岸风雷》、《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山鹰之歌》、《创伤》、《最后一颗子弹》、《多瑙河之波》。

那个年代的电影,技术条件和投资都非常有限,所以都是小制作,并没有什么大片,更谈不上使用多少特技。但是演员大多比较朴实,表演生动自然,故事和情节来源于生活,所以很接地气,胡编乱造的东西很少,看很多遍都不觉得心烦。

加上那个年代,娱乐方式很少。看电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好的消遣和精神享受。也因此,不少的电影情节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长久难忘。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