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文学 / 日期:2022-10-21 / 浏览:535 / 评论:0

  在当下,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从事文学批评,发出自己的批评声音成为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当前的文学批评场域中,围绕文学热点与现象,往往形成多种声音并存、众声喧哗的批评景观。从批评的对话性角度来说,这种声音的多样化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需要注意到其中存在着一些杂音、噪音和“恶声”。比如,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发表之后,有些批评其实是在借作品之名顾左右而言他,在学术的边界之外进行道德审判或人身攻击;或者故意夸大某一方面的问题,以夸张性的标题和武断的结论博眼球,收割流量。这些都是非学理性、非学术化的批评,是应该批评和抵制的错误倾向。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和风气,根源在于对批评伦理的认知错误。那么,我们应该践行一种怎样的批评伦理?

  首先,要尊重审美差异性,倡导具有包容性的批评文风。文学批评在本质上是一个审美、判断和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批评主体不同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就会产生审美差异性。因此,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甚至同样是正面肯定性的判断,也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逻辑、不同的阐释方法和路径。这一特征是由批评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和作品本身的意义丰富性所决定的,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要尊重这种审美差异性,而不是追求一种审美的绝对性、单一性、排他性。当下文学批评现场的很多论争其实是忽略了这种审美差异性而产生的讨论,很多论争看似热闹,实际是无效的。其根源就在于大家在不同的维度上讨论问题,自说自话,无法产生真正的对话和争鸣,这无疑是一种批评资源的浪费。当然,尊重审美差异性并不是要放弃寻求审美共识,更不代表无限制地容纳各种不理性声音的存在,对于那些越出学术边界的杂音和噪音,以及一些盲目吹捧或恶意攻击的声音,必须进行有力的辩驳,在争鸣中让真理愈辩愈明,并最终形成一定的审美共识。无论是正面肯定还是反面否定,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达成一种审美共识,推动文学健康发展。

  其次,要坚持文学批评的客观性。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活动,必须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客观立场和批评精神。批评主体要有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严格审美、谨慎判断的自觉,才能创造出具有说服力的批评文本。当前的文学批评现场中,有一种畸形的批评现象是很多批评者以否定批评对象为荣耀,刻意追求“批评家”的形象标签,有时甚至为了否定而否定,故意夸大不足和问题。否定作为一种批评建构的路径和手段当然具有合理性,也是文学批评倡导的一种批评精神和阐释路径。但须知,否定和肯定作为阐释的两条轨道并不存在价值上的高低之分。否定并不能证明否定者的水准高人一筹,肯定也并不说明肯定者的能力低人一等。无论从哪个向度展开批评活动,都需将客观性作为前提,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而非一味地肯定或一味地否定。另外,当前的文学批评中还存在一种失去客观性的批评现象,即以片面代全面,以局部代整体。有些批评文本在指出作品的问题和局限时,往往陷入片面和极端的误区,攻其一点而否定全部,甚至因一个作品而否定一个作家。这种批评犯了以局部代整体、以片面代全面的错误。因此,也就不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有时候会鼓励“片面的深刻”,但须知这种“深刻”是有相对性的,它仅仅是在“片面”的这一个维度或局部中存在,这种“深刻”的结论并不能由此而扩展至全局,上升为一种整体性的结论。这两种非客观性的倾向都是必须予以警惕和反对的不良风气。

  第三,要深刻认识到文学批评的根基和力量在于学理性,要以学理性建构批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弗莱认为,“文学批评是思想和知识构成的大厦,能够凭借自身而独立存在。”文学批评要建立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必须做好自身的学术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因素极为重要。一是知识结构。文学批评作为批评主体与作品的对话结晶,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认知的深化。其基础在于知识和思想,缺乏这一基础,对话就无从谈起,审美和甄别也无法进行。批评者要努力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扩展个人的思想视野。二是逻辑性和学理性。批评的阐释过程是以逻辑结构思想并形成文本的过程,缺乏逻辑性和学理性的文本仅仅只是一种观点的合集,并不具备说服力。必须在这些观点之下植入学理性的分析和推论才能建构起经得住推敲的批评文本。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大量的观点性批评、标题性批评。这些批评的共同问题在于,批评主体并未经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并未对批评对象进行理性的思辨和把握,仅靠片面的、表象的理解和感受,甚至是标题化的印象,轻易地就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缺乏学理性的批评虽能博得一时的眼球和流量,但注定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终将沦为历史的尘埃。

  作为一种思想的容器和观念的载体,文学批评需要对话,需要在不同声音的对话中,去慢慢接近真理。需要在反复的讨论中,将作家作品逐步经典化并赋予其合理的文学史位置。在对话过程中,无论是正向的肯定还是反向的否定,都是有价值的批评向度,但不管是哪种路径,都必须以包容性、客观性、学理性为前提。失去了这样一个前提,批评本身的有效性和说服力都将大打折扣,同时极易滑出文学和学术的边界,演变为一种无效的实践或扭曲的闹剧。文学批评要想真正起到对于文学创作的引领作用,必须要在批评实践中坚持包容性、客观性、学理性的批评原则,努力建立起开放包容、客观理性的批评生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原载《文艺报》2021年11月3日1版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