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历史 / 日期:2022-11-11 / 浏览:685 / 评论:0

用生命谱写中国战歌——纪念史沫特莱诞辰130周年研讨会侧记

她是一位西方女士,目睹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她穿上八路军戎装,义无反顾地踏上硝烟弥漫的战场,足迹遍及中国华北、华中大地;她用激情召唤更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疾恶如仇的她挥笔墨作刀枪,撰写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在反击》《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等光辉不朽的著作,向世界发出了正义之声,也宣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她就是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社会活动家、美国著名作家、卓越的新闻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青年时代的史沫特莱

“我一直忘掉了我并不是一个中国人!我离开中国的决定结束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章。回顾过去,我很难满足。我自知犯过许多错误,我尽力做了一点有益的事。至于未来,我照旧还有一件大事要做,这就是把中国的真相,中国人民如何英勇战斗、仍在战斗不息的真实情况告诉美国同胞。”

“我可能再也看不到中国了,无论如何我已经知道新的中国政府终于成为现实,世界再也不会像旧时那样了。……假如哪一天我能重返中国,我一定要亲一亲它的土地。”

“我一向只有一种忠诚,一种信仰,即对于穷苦和受压迫人民的解放和在此前提下如今已经实现的中国革命的忠诚和信仰。如果中国大使来了,如果能为我的遗体只唱一首歌,中国的国歌——‘起来’,我将不胜感激。由于我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宁,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国革命者同在。”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晚年的史沫特莱

1950年5月6日,英勇无畏地为人类和平正义事业奋斗一生的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史沫特莱女士一生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中美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与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结下了深厚友谊。1951年,在她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在北京举行追悼大会和隆重葬礼,将史沫特莱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这位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英雄的汉白玉墓碑上,镌刻着朱德元帅深情题写的金字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出席研讨会的部分嘉宾合影

2022年11月8日,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中国日报社“新时代斯诺工作室”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纪念史沫特莱诞辰130周年研讨会”,近百位中美两国各界人士出席活动。

研讨会由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谦主持。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何理良深情致辞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何理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詹姆斯·奥唐奈,朱德元帅外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刘建,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姜异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斯蒂芬·麦金农,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生刘亦洲,中国日报社美籍高级记者、“新时代斯诺工作室”成员聂子瑞,北京大学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分别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朱德元帅外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刘建在研讨会上发言

刘建指出,史沫特莱是一位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富有深厚感情的革命作家和国际友人,她的名字像白求恩、斯诺一样,在中国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她用毕生心血宣传中国革命,宣传党的领导人。

史沫特莱是朱老总传记的作者,从朱老总的坎坷经历中,她看到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身上那种救国救民的不屈精神。在她发往外界的通讯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深深的敬佩之情。她在日记中写道:“朱德的大名使敌人听了胆战心惊,这是不难理解的。可是,我觉得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他是最和蔼、最温和的一个人。他为人质朴坦率,绝不傲慢自大。他虽然已经五十开外,但头脑仍很机敏、活跃,他好学心切,逢人不耻下问。在任何情况下,他处处大公无私,不为个人利益所左右,这些品德为他赢得了他所统率的八路军全军的爱戴。”

身着八路军制服的史沫特莱与朱德总司令合影

1941年,史沫特莱因病返回美国治疗,她把访问朱老总的记录稿带在身边,准备完成她在中国采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远在太平洋西岸的朱老总始终没有忘记这位诚挚、热情的美国朋友,他在1944年8月14日的信中,兴奋地告诉史沫特莱:“在你离华期间,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和纺织业的生产取得很大的成绩,和国民党区比较,边区的人民可以保证吃得好些,穿得也好些。我军在前方仍很艰苦,但又收复了1941、1942年被日军占去的土地,抗日根据地比以前扩大并且更加巩固……在中国,正像在世界各地一样,潮流是朝着人民胜利的方向前进的。如有可能,我们希望你能再到中国来,同我们多住一个时期。”

疾病缠身的史沫特莱非常希望能够回到中国,然而终未如愿。1945年夏天,她继续撰写朱老总的生平传记。几个月后,她收到朱老总的来信及资料,朱老总信中写道:“我很感激地了解到,你想花费一些精力写我的生平。应当说,我的生平仅反映了中国农民和士兵生活 的非常之少的一部分。是否值得你花费时间,我表示怀疑。由于你那样地坚持并已着手写作,我也只能答应所求。随函附上尚未发表的刘白羽先生所写的《朱德传》的部分草稿、《长征》故事两卷以及我从抗日战争到目前为止的部分写作。倘需其他材料,我将乐于照办。”

史沫特莱与毛泽东、朱德在延安

史沫特莱把朱老总寄去的镶有毛泽东和朱德相片的别针装饰在房间里的壁炉架上,旁边放着一个花瓶,瓶中插着一些 树枝。原来,朱德家乡盛产楠木,史沫特莱就向朋友要来这些 树枝,用来体验朱德幼年生活的环境气氛。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到她认真细致的写作态度。

1950年史沫特莱病情恶化,出于信任与敬重的她留下遗嘱:“我特别要求将我的遗体火化,把骨灰运交朱德将军,请把它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许多中国革命烈士放在一起……我写作所得款项均请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将军,他可以运用这笔款子,把它用在建设一个强大和自由的中国上。”

朱老总的后人也把史沫特莱女士当成了自家人,她的墓地与朱老总紧邻,朱老总的后代每年去八宝山扫墓时,也会去她的墓地祭奠。朱德和史沫特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有着对人类进步事业共同的追求和向往。虽然史沫特莱没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她为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同志。

史沫特莱真诚地表示:“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是忠于中国的……中国人民是非常善良的人民,他们俭朴、勤劳和勇敢,他们的毫无虚饰的真挚的友情,以及他们的领导人的动人的个性、智慧和远见,都使我不能不对中国产生深厚的感情。倘若有一天我终于能成为中国籍的公民,将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耀。”

刘建将军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步入新时代,有越来越多像史沫特莱这样的国际友人关心支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进步力量。中国人民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研讨会现场

参会嘉宾深情回顾了史沫特莱女士生平事迹、历史贡献以及与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结下的深厚友谊;阐释新时代加强中美友好的重要意义;呼吁中美各界有识之士做新一代的“架桥人”,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更多友谊和合作之桥;呼唤更多像史沫特莱女士这样的新闻人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偏见地报道中国,向世界分享一个真实的中国;倡导来自民间的力量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源泉活水,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贡献“民间智慧”。

出席活动的中美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士通过深度研讨,达成“民间友好要在中美关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学理共识。

介绍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女士生平事迹的线上图片展也在研讨会上启动上线,并在各主办单位官网同步推送。

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了分会场,组织众多高校青年学子线上听会。

刘建(左二)与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刘昕生(右二)、苏宝琛(右一)、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胡山(左一)合影。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刘昕生大使、副会长马凤春、顾品锷大使、甄建国大使、赵福臻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怡教授,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胡山等出席研讨会。德国友人汉斯·米勒的夫人、日籍八路军中村京子,汉斯·米勒与中村京子的儿子米德华,马海德医生之子周幼马,傅莱的夫人江国珍等国际友人及亲友后人现场参会。

纪念史沫特莱女士诞辰130周年研讨会不仅传承红色友情,以民间形式促进中美民心相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用好红色资源”指示精神,也再次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正义事业的得道多助,表达了对中美关系走向正轨和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的美好愿景。(作者胡山系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新四军研究会、八路军研究会会员,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

本文系作者授权《祖国》杂志社祖国网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