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历史 / 日期:2023-10-19 / 浏览:217 / 评论:0

在1930年7月7日的《大公报》上,有一则令人震惊的报道。北京正午的气温高达摄氏35度,傍晚时分,气温虽有所下降,也仍然高达摄氏33度。这种异常的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尤其是对于那些在街头辛勤劳作的人力车夫来说,他们因中暑而死亡的事件连续发生,让人痛心。



由于高温的威胁,北京市区的警署巡警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人力车夫的奔跑,以避免更多中暑死亡的事情发生。这种状况引起了对消暑措施的广泛关注,而当时最普遍的消暑方式就是喝水。在炎炎夏日,冰镇饮料和冷饮成为人们的最爱,无论是冰激凌、汽水还是酸梅汤,都受到了大众的热烈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京已经可以品尝到冰棍和冰淇淋了。这些冷饮的做法相对简单,就是将从冰窖里取出的冰放在一个木桶里,加入适量的盐后,将制作冰棍和冰淇淋的铁制容器放入桶内,再倒入制作原料,然后等待凝固。凝固后,深受大众欢迎的冰棍和冰淇淋就可以进行售卖了。



酸梅汤作为老北京名气最大、历史悠久的夏日消暑饮品,更是备受青睐。因为它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口感浓郁,而且经过热水煮沸后再冰镇降温,符合当时的卫生标准。在众多售卖酸梅汤的店铺中,不乏一些老字号,它们注重信用,坚持以优质材料制作酸梅汤,甚至宁愿卖完后不卖,也绝不使用没有烧开的水或劣质材料。



在这些老字号中,信远斋是最出名的一家。除了酸梅汤,他们还出售酸梅膏和酸梅露,顾客可以购买后带回家中自行冲饮。尽管当时已经有了冰棍、冰淇淋和汽水等舶来品,但老北京人对酸梅汤的需要并未减少。



当时的北京城内有着数量可观的冰窖,这些冰窖为夏季的消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护城河作为北京城的重要水源,每年冬天都会结冰,冰窖的老板便向河务局缴纳定额的税款,从护城河采集冰块储存。夏季时,他们将冰块售卖给冷饮店、餐馆和其他需要制冷措施的场所。



除了护城河,北京的什刹海、中海、北海、南海也是冰的产地。这些地方的冰块被广泛用于食品保存和运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消暑方式盛行的时代,人们对冷饮的需求空前高涨。然而,随着冰箱的出现和普及,冷饮的制作和供应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冰棍和冰淇淋的制作逐渐转移到室内,且品种日益丰富;酸梅汤等传统冷饮也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并传承下来。尽管如此,那个时代的消暑方式和冷饮文化仍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人们回忆中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